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明末佛教以蓮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師最具代表性。(註[1])而四大師中,又以紫柏真可之性格最為特出。他剛烈威猛的個性,展現在修道上,是精嚴的頭陀行與終身脅不至地的不倒單;在接引教法上,更是以嚴峻直截著稱。他對「真參實修」的強調,為明末疏狂的禪風,注入一股嶄新的風氣。而真可勇於承擔的氣魄,與積極入世的精神,不僅使他肩負起復興佛教的重責,同時亦視停罷礦稅為己任,終其一生勞苦奔走,臨坐化前夕,亦不忘此志業。真可在明末佛教界,有著極崇高的地位,這是他護法志業得以成功推動的關鍵所在,但卻也是他無端被牽連入宮廷紛爭的主要原因。真可最後即因妖書事件而坐化獄中。

有見於真可對復興佛法的貢獻,及其在明末佛教史上的代表性;再加上個人對真可道風的欽慕,故以紫柏真可為本論文之研究對象。

檢視相關資料,可以發現關於明末佛教的研究,在早期除了陳援菴《明季滇黔佛教考》一書外,極少被學界所注意。學者對於明清佛教的論述,往往了了數語,一筆帶過,甚至多從略不論。(註[2])自從釋聖嚴的《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提出後,有關明末佛教的研究,才較為學者所注意。釋聖嚴以明末四大師之一的蕅益智旭為中心,深入探討明末佛教環境與佛學思想的特質。其後陸續投入明末佛學研究的研究者亦多以四大師為主要研究重心,在雲棲祩宏方面有徐頌鵬及于君芳的專論;憨山德清則有徐頌及江燦騰、陳運興的研究;蕅益智旭除了釋聖嚴外,尚包括:鄧繼盈、陳英善、羅永吉、簡瑞銓等;至於紫柏真可方面則有釋果祥的《紫柏大師研究—以生平為中心》及 Chistoper的《Zibo Zhenke: A Buddhist Leader in ate Ming China》。釋果祥的論文分為兩章,第一章是生平的研究,第二章是思想的研究。對於真可生平與思想作了簡短而有力的介紹,奠定了真可研究的基礎。後者Chistoper的研究,生平的部份乃直接譯自德清所撰寫的《達觀大師塔銘》,而全文的重點則是落在紫柏真可《法語》的翻譯上。

從上文的分析可發現,明末四大師除真可外,其餘三者皆有較完整的專論研究。有關紫柏真可的論述實僅有釋果祥的研究,然而誠如江燦騰所言:「吾人讀釋果祥法師的紫柏大師研究會發現,一方面斷論精到,另一方面卻無法放在時代的架構中來理解。從而書中論及三教合一的思想,以及紫柏大師的生平交往,就顯得有欠深入詳盡了。」(註[3])審視真可的一生,實與明末時代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若將他獨立於時代之外,則甚難對其行止與思想作客觀深入的探討。此外,在一般佛教史的論述中,有將真可視為禪者,亦有言其提倡念佛,同時也有主會通之說,各家說法莫衷一是。有見於真可之於明末佛教的重要性,及相關研究的缺乏,故將時代環境因素納入,以「紫柏大師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為主題,以期對紫柏真可生平與思想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路

本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大部份:一是時代背景,二是生平考述,三是思想研究。

在時代背景與生平考述之研究,主要採歷史文獻分析法:

透過對於真可的原始傳記資料,如德清的〈達觀大師塔銘〉、陸符的〈紫柏尊者略傳〉、及相關像贊、文集序跋、燈錄資料等,以瞭解其行跡與思想之概略。繼而考察與真可相關之史料,以明其時代背景。進而以《紫柏尊者全集》、《紫柏尊者別集》中所收錄的〈語錄〉、〈序跋〉、〈詩偈〉、〈書信〉、〈雜文〉等資料為主,輔以其他相關歷史文獻作交叉分析;以明紫柏真可一生行跡,並作為其思想研究之基礎。

在真可思想研究部份,則採下列方法:

一是,以問題研究法為主:真可思想的釐清與分析為本論文主要研究重點:總括真可言論與各項主張,進行分析與研究,從中提出其核心思想,並論述其禪修理念、經教及會通等各方面的思想,以對真可之思想作一較全面性之研究。

二是,以宗派研究法與時代研究法為輔:宗派之研究主要以禪宗、淨土、戒律、華嚴、法相思想為重心,並以陽明心學為輔,藉以明真可宗派思想之流別與特色。在時代研究法上,透過對於明末時代思想的分析與溯源研究,以便能在整體時代環境下,較深刻地論述真可的思想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關於本論文研究的進行理路,茲分六點說明如下:

其一,在中國傳統專制社會中,不論是帝王喜好或政治環境,對於宗教的發展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本論首要的工作就是將明末的政治背景納入,作為討論的目標之一。然而並不是對明末的政治環境作全面的探討,而是以與紫柏真可相關的政治事件,作為討論的重點。

其二,宗教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因此,不論是社會經濟的結構、文化的型態,都是影響宗教發展的重要因素。故關於影響明末宗教發展的社會因素,也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

其三,佛教環境是僧侶最直接面對的環境。因此對於明末佛教環境的研究,將有助於瞭解真可與當時佛教的互動關係。

其四,知人才足以論事,在討論時代背景後,接著將針對紫柏真可的生平、行跡、宗教志業、交遊情形做詳細的考察。透過生平的考述,以較全面的瞭解真可其人。同時,也為後續思想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礎。

其五,關於真可思想的分析與研究,將以禪法思想、經教思想、會通思想三部份作為討論的重心。並從中找出其思想核心與特色;進一步與當時學術思潮相結合,以明其思想之時代意義。

其六,總結以上多方研究,客觀論述真可的地位與影響。

綜合以上六點,本論文之研究理路將從外圍因素探討起,再逐漸切入中心點。即先探討整個明末的時代背景因素,由外圍的政治、經濟、文化依序探論,並對明末佛教環境作一鳥瞰。再逐一論述紫柏真可的生平、著作、宗教志業與交遊的狀況,以期對真可的一生有較全面的瞭解。透過生平、宗教行持以及著作言論的綜合探討,進一步結合背景因素,以明真可的思想重點與時代意義。最後總結真可的地位與影響。



                                                                                                                                 

 


[1]  明末」一般係指明神宗萬曆元年(一五七三)至明亡(一六六一)為止。

[2]     有明一代的佛教,在早期研究中較不受學者注意。在教史方面,如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蔣維喬的《中國佛教史》,野上俊靜等著的《中國佛教史概說》、鐮田茂雄的《中國佛教史》,洪修平的《中國禪宗思想歷程》、郭朋的《中國佛教史》對於明朝佛教都只是約略概述。至於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則僅止於隋唐。印順《中國禪宗史》、吳經熊的《禪學的黃金時代》等書也都不及明代。

[3]     引自江燦騰:〈評釋果祥紫柏大師研究〉一文,收入《人間淨土的追尋》(台北:稻香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頁二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