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

通 序
熊琬教授序
自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路

第二章 紫柏真可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政治環境
  一、政治的腐敗
  二、立儲的紛爭
  三、小結
 第二節 經濟環境
  一、經濟結構的轉變
  二、明末經濟的危機
  三、礦稅的徵收
  四、小結
 第三節 儒學環境
  一、王學的傳播
  二、古學的復興
  三、經世致用的思潮
  四、小結
 第四節 佛教環境
  一、明代帝王的佛教政策
   (一)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二)明成祖的佛教政策
   (三)成祖以後的佛教政策
   (四)小結
  二、明末佛教的衰敗
   (一)佛門風氣的敗壞
   (二)佛門風氣的敗壞
   (三)小結
  三、明末佛教的復興
   (一)諸宗的融合
   (二)三教同源的思想
   (三)居士佛教的興起
   (四)小結

第三章 紫柏真可生平考述
 第一節 生平略傳
  一、在家時期
  二、修學時期
  三、入世時期
  四、癸卯冤獄
 第二節 真可的著述
  一、作品集結
  二、作品簡介
   (一)長松茹退
   (二)紫柏尊者全集
   (三)紫柏尊者別集
 第三節 真可的宗教志業
  一、嘉興藏的刊刻
   (一)刻經緣起
   (二)資金的募集與板刻的形式
   (三)刊刻的經過
   (四)真可對《嘉興藏》的貢獻
  二、寺院的興復
   (一)楞嚴寺
   (二)雲居寺
   (三)其他寺院
 第四節 真可的交遊
  一、真可與師友
   (一)明覺
   (二)遍融
   (三)德清
 二、真可與弟子
   (一)道開
   (二)性田
   (三)法鎧
 三、真可與俗世
   (一)神宗母子
   (二)陸光祖
   (三)王肯堂

第四章 紫柏真可的襌法思想
 第一節 心性思想
 第二節 襌修的理念
 第三節 襌修的方法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紫柏真可的經教思想
 第一節 釋經
 第二節 戒律思想
 第三節 淨土思想
 第四節 唯識思想
 第五節 華嚴思想


第六章 紫柏真可的會通思想
 第一節 教內的融會
  一、融會宗教
  二、融會性相
  三、會歸襌宗
 第二節 三教的會通
  一、對於王學的回應
  二、會通三教
  三、會歸佛教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 紫柏真可年表

附錄二 東廠緝訪妖書底簿

附錄三 嘉興大藏經刻藏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通  序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的佛學研究所,自一九六八年起,發行《華岡佛學學報》,至一九七三年,先後出版了三期學報。一九七八年十月,本人應聘為該所所長;一九八○年十月,發行第四期《華岡佛學學報》。至一九八五年十月,發行到第八期之後,即因學院已昇格為中國文化大學,政策改變,著令該所停止招生。於是,我假台北市郊新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自創中華佛學研究所;一九八七年三月,以年刊方式,發行《中華佛學學報》,迄一九九四年秋,已出版至第七期。這兩種學報,在現代中國的佛學研究史上,對於學術的貢獻和它所代表的地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應該是最有份量的期刊了。

  本所自一九八一年秋季開始,招收研究生,同時聘請專職的研究人員。一九八六年三月,便委託原東初出版社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研究論集──惠敏法師的《中觀與瑜珈》;一九八七年三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畢業論文──果祥法師的《紫柏大師研究》;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佳作選《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接著於一九九○年,出版了研究員的研究論著,曹仕邦博士的《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及冉雲華教授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到目前為止,本所已出版的佛教學術論著,除了東初老人及我寫的不算之外,已達二十多種。

  本所是教育機構,更是學術的研究機構;本所的教師群也都是研究人員,他們除了擔任授課工作,每年均有研究的撰著成果。本所的研究生中,每年也有幾篇具有相當水準的畢業論文,自從一九八九年以來,本所獎助國內各大學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佛學論文,每年總有數篇很有內容的作品。同時,本所也接受了若干部大陸學者們的著作,給與補助。這四種的佛學著作,在內容的性質上,包括了佛教史、佛教文獻、佛教藝術、佛教語文、佛學思想等各方面的論著。

  由於教育、研究以及獎助的結果,便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著作成品,那就必須提供出版的服務。經過多方多次的討論,決定將這些論著,陸續精選出版,總名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Series of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SCIBS)。凡本所研究人員的專題研究、研究生的碩士畢業論文、本所舉辦的博碩士徵文、大陸學者的徵文、特約邀稿,及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等,透過中華佛學研究所編審委員會嚴格的審查通過,交由法鼓文化事業(原東初出版社)以此論叢名義出版發行。本所希望經由嚴格的審核程序,從各種來源中得到好書、出版好書,俾為佛教學術界提供好書。

  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的目的,除了出版好的學術作品,更是鼓勵佛教研究風氣,希望由作者、讀者中能培養更多有志於佛教學術研究的人才。此外,更期望藉由本所與法鼓文化事業合作出版的學術論著,與國際各佛學研究機構的出版品相互交流,進而提高國內佛教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一九九四年七月三十日 釋聖嚴序於台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

 

 

熊琬教授序

  范佳玲天資聰慧,好學敏求,因有志於人文哲思的渴望。故從中國工商專科學校電資科,轉入東吳大學中文系、所。就讀期間於思想史、佛學等論題尤感興趣。故碩士論文以:「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為題。紫柏尊者少好遊俠,性雄猛、尚氣節,出家即以荷擔如來業為職志,有為法忘軀之氣概。一生脅不至地,常坐不臥,行腳四方,遍訪長老尊宿,真參苦修,行頭陀行;襌悟甚深。洞悉襌門積弊,故矢志於挽救法門之凌夷。其後印刻藏經,議修傳燈錄,以續法脈之不絕。以至營救憨山,爭取罷礦稅案,致被誣妖書事,蒙冤下獄,從容坐化以終。其學外則溝合三教,內則融通性相,會歸各宗,具有明末佛教共通的特色;故名列為明末四大師之一。然 紫柏尊者之所以被後世所愛重者,固不僅在其學術思想之有獨特之見解。尤在其剛正不阿之個性,及堅毅不撓、刻苦修行,以至為法忘軀而不妥協的精神。其心心念念所不能須臾忘懷者只在法教之振興,甚至殉法以殁,至死而不悔,其所行者固可謂躬自蹈之矣。佳玲深受 紫柏大師為人風格之所吸引,故有斯篇之作。平日攻苦研讀,能虛心請益於師友。琬因謬任指導之責,於討論切琢時,凡所提供,佳玲悉能心領神會、謙遜受教。於 紫柏大師的生平人格,及其思想的特色,均能掌握明確,作深入之分析與闡揚。韓文公謂:「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想此亦大師人格感召所使然耶!故樂為之序。

 

熊琬 序於政治大學腴聞精舍 二000、二、二

 

 

自  序

  紫柏真可與蓮池祩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並稱明末四大師。在四大師當中,紫柏大師住世的時間最短、著作最少,也較少為後世所注意,但是他威猛剛烈的性格、勇於承擔的氣魄,卻是中國佛教史中極少見的。

  紫柏大師本是一個飲酒恃氣、一言不合就人大打出手的剛烈少年,公母早已無法羈紲他。十七歲那年,他仗劍辭親北上,欲至塞外立功名。途中在蘇州閶門,因大雨而停止,遇到了虎丘寺僧明覺。是夜他在虎丘寺聽聞八十八佛名,覺得心生歡喜;清晨,他就剃度出家了。這就是紫柏大師--剛毅果敢,對於生命當下承擔,絲毫沒有任何猶豫。

  剛烈威猛的個性成為紫柏大師出家後的修道資糧。他一生都在行腳中度過,終生脅不至地,修行精嚴的頭陀行。但是他並不是一個離群索的苦行僧,而是以全部的生命、積極熱烈的投入護法衛教的志業中。大師每見寺院傾頹便立志興復,一生都在為重建法脈、續燈錄而努力;而他對方冊藏的倡議與刊刻,更是展現出他承擔的氣魄與慧力。明朝由於可用的藏版藏於官中,請印不易,佛教僧俗早有應再製版刻印的自覺。但是都苦於茲事體大,經費難措,而一直遲遲沒有付諸行動。紫柏大師在聽聞之後,立刻表示既然有刻藏的必要,就應該不畏艱難的去實行,於是他發願、倡導刻藏,使刻藏之事能付諸實行;並力排眾議,改變藏經原有梵莢的裝訂方式,以方冊形式代之。事後證明,這是一個相當有慧力的決定,佛經因為這個改變,而有了更大的流傳空間。

  除了佛教事業外,紫柏大師更懷著菩薩慈悲的精神積極入世。他不僅對於僧俗弟子,極盡度化之能事;更以停罷毒害人民的礦稅為己任,積極奔走於各界。人間佛教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體現。無奈最後竟因受朝廷派系紛爭的牽連,而坐化於東廠錦衣衛獄中。一代大師竟有如此因緣果報,不驚令人欷噓。

  紫柏大師強調悟明自心、真參實證,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楷模。所有宗派經典、三教論說,都融合在一心的基礎下;而他臨終的自在脫化,以及死後的肉身不壞與荼毗後留下的無數舍,利都是他真參實證的最好說明。他沒有極佳的師承以驗證印可他的體悟,但是他終一生的言行舉止,皆是佛法體悟的展現。

  紫柏大師當下承擔的氣魄、愛教護法的弘毅精神及慈悲必世的菩薩襟懷,使得他的生命與時代脈動緊緊相繫;這一個有血有肉的佛門高僧,為後世豎立了一個最佳的學習楷模。何其慶幸自己能有福報認識這位大師。

  此一論文的完成,首要歸功於指導教授熊琬老師的循循善誘、耐心指導,以及李治華等學長不厭其煩的參與討論。再者要感謝釋果祥為紫柏大師研究所奠定下的基礎。而法鼓文化賴月英小姐的鼓勵與共鳴,更是讓我心生感動。對於義務協助校槁的諸菩薩們,在此獻上無限感恩之心。感謝中華佛教研究所的肯定與推薦。感謝父母的栽境與辛勞。感謝眾緣的成就。如此生澀的論文得蒙法鼓文化的出版印行,心中懷抱著無限的感恩與慚愧。

  在稿成之際,不敢說自己對紫柏大師的行止能有多少的體悟,但希望透過這些和合的善因緣,能將紫柏大師的精神重現於人世,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具有大氣魄大承擔的佛教高僧,繼而急起努力、奮起效法。同時也期許自己,不忘初心,努力不懈。

 

范佳玲 民國九十年一月三十一日序於彰化